搜尋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解密教學與簡報/報告差異的2大關鍵環節

在企業內部講師培訓授課過程中,對於初任講師的夥伴最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,便是將「簡報/報告」當作是一場「教學」!許多講師準備了許久,備課也相當認真,授課內容非常豐富,但是很可惜的只是將課程「講授」完畢,好一點的講師會在課程中穿插一些互動環節,例如舉手問答、趣味影片等方式,使得課程更為生動有趣,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方式,但這樣充其量只能稱作是「一場好的簡報/報告」,並非是真正的「教學」,因為這樣的「授課方式」忽略了「教學」本身最重要的目的:「讓學生學會!」

每一個新的知識、觀念以及技能的學習,通常都需要經過多次的聆聽、學習、複習、練習,才能讓觀念深根或者技能熟練,所以並非只是由講師一股腦地將所有知識、觀念、技能倒給(講述)學生,學生就能夠學會!這樣的做法只會造就大多數的學生只是「聽到」、「知道」,但並非能夠真正的「做到」!(當然我相信有些資質、天賦較好的學生,能夠聽過後,便能夠很快速地學會以及做到,但畢竟相對來說是少數!)因此要能夠讓「學習」落地、真正的產生效果,除了講述之外,還需要透過一連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交互搭配,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在課堂中,就能夠學會!所以除了「內容講解」、「互動設計」這兩個環節之外,更需要在課程中加入「反覆練習」以及「演練回饋」,才能真正的算是一場「好的教學」!

「反覆練習」顧名思義,是讓學生透過不斷地練習,讓觀念深植、技巧熟練! 聽起來看似簡單,但是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,則需要透過精心的設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。許多老師都會覺:「有啊!上課講述完畢,我都會請學生練習一次!這樣不是有做到反覆練習嗎?」舉一個最常見的情境:電腦軟體操作教學(技能類型)

課程名稱:人資系統功能與相關法規應用

課程目的:

1. 了解出勤法規在系統如何設定 (變形工時/加班)

2. 了解勞健保在系統的設定 (勞健保/補充保費)

3. 了解薪資在系統的設定 (加班費/免稅/伙食津貼免稅上限) 

原先講師在授課時,採用的方式,是直接先「內容講解」- 變形工時/加班的概念與法規,講解完畢後,會直接在人資系統中操作一次,然後再請學生上機練習與操作一次。

這是非常常見的教學操作手法,老師講解、示範,然後換學生操作!或許大家會想這樣不是就有達到「練習/演練」的效果與目的嗎?沒錯!但是試想一下,這樣的教學效果好嗎?通常在講解變形工時概念時以及操作示範時,學生真的能夠專注的聽講嗎?或者當講解完變形工時並且在老師操作示範後,這過程是否會太久,導致學生真的要操作練習時,已經忘記步驟,而造成每做一個步驟,都要再重複問老師!我相信講到這邊,許多老師應該心有戚戚焉!明明都有說明、示範,但是每次在學生練習時,就會遇到一大堆問題,到底是自己講解不清楚,還是學生不注意聽呢?其實並非是講師講解的問題,我相信大部分能夠擔任講師,通常在專業知識和講解能力上都不至於太差,通常是因為課程教學過程沒有「精心設計」而造成!

沒錯!一場「好的教學」,是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的!

以上述的課程為例。我們可以設計和調整為以下的步驟:

  1. 變形工時問答互動
  2. 講解 變形工時 概念
  3. 案例示範
  4. 猜猜看 – 剛剛示範哪部分有問題
  5. 講解注意事項
  6. 說明演練注意項目
  7. 學生演練
  8. 學生分享

在一開始不先「講述」,而是透過「問答互動」的方式,讓學生進行討論,這時候其實就是「逼迫」學生先去思考,雖然學生對於變形工時,沒有概念、甚至完全不懂,這都沒關係,在這個環節最重要的目的,是讓學生從「被動」接受知識、觀念,轉換成「主動」思考,然後經由老師公佈答案之後,學生反而就會更加深印象,特別是他們「猜錯」答案的部分。

公佈答案之後,這時候老師就可以針對內容、概念,進一步講解和說明,同時間,更能夠針對剛剛學生猜錯的部分,進一步講解內容!如果是原先直接講解的方式,老師並不會知道目前學生的程度以及對於變形工時了解的狀況,透過問答互動,便能夠先掌握學生的程度,作為是否要調整課程說明與難易度的參考依據。

講解完概念之後,便能夠舉幾個實際案例作為分享,加深學生印象!接著再透過猜猜看,讓學生討論、挑選出哪邊「有問題」,這不僅僅達到增加課程互動與趣味性,更是進一步運用「反覆練習」的概念,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記憶與熟悉度!至此,學生透過互動討論、猜猜看,已經「練習」過兩次,接著老師在講解演練要注意的項目,再交由學生親自操作一次,想必學習成效就會比原先的教學方式更好!

最後再請學生分享演練過程的心得或是遇到的困難、成功經驗,同時加上講師的意見回饋,提供修正以及優化的建議,不僅能夠達到學習成果的驗收以及學生間的互動交流,更能再次強化新學習到的觀念與技能。

所以真正的「教學」,不僅僅只是「內容講解」與「互動設計」,需要透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,創造更多的「反覆練習」機會以及「演練回饋」,才能夠讓學生從「聽到」、「知道」,進一步到「做到」,真正的達到教學核心目的:「讓學生學會!」

發表留言

訂閱最新文章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訂閱!

返回頂端